宁波品牌余热利用

时间:2023年04月03日 来源:

    余热利用在钢铁行业、焦化行业、水泥行业的余热锅炉品种,还有其他应用在有色、化工、造纸等行业的余热锅炉等。造纸行业余热锅炉市场容量:造纸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造纸黑液,造纸黑液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水资源。将造纸黑液经蒸发浓缩后,喷入碱回收余热锅炉进行燃烧,既可回收其中的碱,又可利用燃烧产生的蒸气发电。目前,全国造纸企业约有6000多家,预计碱回收余热锅炉的市场容量约为15亿元。燃气轮机电站锅炉市场容量:我国燃气轮机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低,约占。为了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,结合西气东输和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、管道天然气等工程的建设,近年来我国正在建设一批燃气轮机循环发电机组。余热锅炉是燃气轮机循环发电的重要设备,燃气轮机发电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燃气轮机余热锅炉的高速发展;08年燃气轮机余热锅炉产量15台,合计3175蒸吨,预计未来5年燃气轮机电站余热锅炉市场容量约30亿元。 余热锅炉的应用,凡是有大量余热的地方,都可以余热锅炉回收利用。宁波品牌余热利用

宁波品牌余热利用,余热利用

在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(产品)目录》中,鼓励发展用于电力、石化、冶金、钢铁、水泥建材、印染、造纸、地热、糖酒工业等废热、余热回收利用发电设备。《节能中期专项规划》中明确将“余热余压利用工程”列为重点工程之一。2006年,发改委在《节能中期专项规划》中明确将“余热余压利用工程”列为重点工程,提出“十一五”期间在钢铁联合企业实施干法熄焦、高炉炉顶压差发电、全高炉煤气发电改造以及转炉煤气回收利用。山东地方余热利用类型余热利用的意义与方法是什么?

宁波品牌余热利用,余热利用

目前余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三种:第一种是热交换;是回收工业余热直接、效率较高的经济方法,该类途径不改变余热能量的形式,只是通过换热设备将余热能量直接传递给自身工艺的耗能流程,降低一次能源消耗。主要利用方式有间壁式换热、余热锅炉、蓄热式热交换、热管的换热等。第二种是热工转换;利用热功转换可提高余热的品位。主要采用余热锅炉发电,是工业余热利用的主要形式;第三种是采用热泵(溴冷机)系统回收余热,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低温余热回收。

我们可以利用减少㶲损失、改善燃烧传热等方法,可以使余热余能得到较好的利用。采用多能互补的方法,从而合理利用余热余能。这样我们即对余热余能的产生、性质及其利用有了一个较的理解与认识。余热余能的概念是相对的,是随时变化的。它的研究、利用与能源的合理利用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。余热余能的利用及研究过程,在一定程度上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发展水平。以往多以直观的热力学定律(热平衡)来研究余热余能的利用,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使总能利用系统效率有3~6%的提高。锅炉烟道余热回收换热器。

宁波品牌余热利用,余热利用

余热利用在焦化行业应用为:干熄焦余热发电目前配置比例低,干熄焦余热回收效率高,成本回收期短。干熄焦余热回收系统可回收红焦显热83%左右,使炼焦过程的热效率提高10%以上。干熄焦余热回收系统平均每熄1吨红焦可回收3.9MPa、450℃蒸汽0.45~0.58吨,回收红焦显热83%左右,使炼焦过程的热效率提高10%以上;与湿法熄焦相比,可降低由每吨红焦产生的约0.5吨含有酚、物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废蒸汽,同时还可改善焦炭质量、降低高炉焦比、提高产量。余热发电降低成本,投资回收期短。目前我国干熄焦配置比例较低,发展空间大。目前国内只有71套干熄焦在使用,配置比例约20%左右,比例较低,因此干熄焦装置在国内现有焦化厂的改造中将有很了干熄焦技术,按焦炭产量计算,其普及率已达到90%。目前干熄焦技术已实现国产化,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,干熄焦余热锅炉需求将增长。余热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功能。苏州余热利用技术

余热利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!宁波品牌余热利用

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、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。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各种余热。譬如,锅炉排污热量、除氧器排气及汽封排汽等余热。这类余热属于携带工质的分热,通常在回收利用热量的同时。还将回收部分工质:另一类余热,它们只有热量可以利用,不存在工质的回收,譬如,发电机损失的热量、冷油器带走的热量以及锅炉排烟的余热等。这类余热属于纯热量回收利用。余热的可利用性和价值决定于它的产量和质量两个方面。余热的数量是指余热量的大小,余热的质量是指余热的品位高低,可以用它的温度、压力以及携带热量的介质给于表征。余热品位愈高,数量越大它的可利用性和价值也就愈大。宁波品牌余热利用

常州绿资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致力于环保,是一家生产型的公司。公司业务涵盖余热利用系统,翅片散热器,换热器,烟气余热回收等,价格合理,品质有保证。公司从事环保多年,有着创新的设计、强大的技术,还有一批专业化的队伍,确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及服务。绿资环保秉承“客户为尊、服务为荣、创意为先、技术为实”的经营理念,全力打造公司的重点竞争力。

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